最新產品
【先鋒】如何解決印染行業痛點?常州宏大開出智能化“藥方”
在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第七屆第二次常務理事擴大會上,常州宏大科技(集團)董事長顧仁做了“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定型工藝智能化系統”主題演講,并在演講中提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推動制造業發展步入新階段——新一代智能制造。對于印染行業來說,由于印染行業擁有同時具備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并且具有多品種、小批量、快交貨的行業特征,因此,基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印染工藝深度學習、實現印染工藝人工智能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記者有幸采訪到了顧仁董事長,就常州宏大怎樣解決印染行業痛點、在人工智能領域優勢、如何實現“源頭減排”等話題展開了對話。

智能紡機解決行業痛點
翻開常州宏大的產品圖冊,會發現其產品不僅以智能化自動化為特點,并且大多基于行業痛點而生。
例如,織物的克重和幅寬是熱定型加工過程中衡量產品合格與否的重要指標。長期以來,克重和幅寬都是采用依賴人工經驗的離線測量和控制,對連續生產過程中的織物克重及幅寬狀況無法實時了解,同時,離線稱量時對紡織品形成破壞。
“現在測量的方法是在布料中刻盤取樣,因對布料造成浪費,對生產造成麻煩,這是一個很大的行業痛點。”顧仁介紹,常州宏大成功開發了智能在線克重儀。實現對生產過程中實際克重進行實時精準測量,大大降低生產過程中織物的損耗,保證了產品的穩定性,提高品質。對于智能在線克重儀這一正在推廣的新品,顧仁信心滿滿,認為它必將在未來成為行業剛需。

同樣在技術上世界領先的還有密度檢測自動超喂控制系統。眾所周知,針織布由于自身織法和材質的原因,在加工整理過程中,容易被拉伸和幅寬變窄,因此為了保證針織布的克質量和尺寸的穩定,對織物定型過程中的密度必須檢測和控制。“傳統技術基本采用光電技術,而且被國外壟斷?,F在光電技術已經不能適應現今的企業要求,我們自主研發的自動超喂控制系統,目前已經超過國外,是行業內的先進技術。”
顧仁介紹,常州宏大的密度檢測自動超喂控制系統采用智能圖像技術,對定型過程中進布側的織物緯密進行監測,當織物的緯密不能達到設定值,則通過系統實時調整緯密到理想狀態,確保出布緯密一致,提高一次成功率。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性廣,還能解決傳統光電技術在布料抖動過程中產生的測量偏差。
此外,其他產品如智能圖像整花整緯機、定型工藝執行系統、針織印花堵網在線監測系統等均解決了行業的難題和痛點。其中,智能圖像整花整緯機還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近期,該產品專利技術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優秀獎獲獎公示。2020年,常州宏大被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授予成立中國紡織機械行業“圖像整花整緯機”產品研發中心。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技術研究
能夠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世界領先技術,并且解決行業痛點,絕非易事。
“我們將超過銷售收入的10%投入到研發中。”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按顧仁的說法,是“將技術作為內生資本去看待”。據了解,常州宏大連續12年來都是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同時與中科院、河海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常州大學等國內多個知名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開發滿足專業行業所需的新型智能化產品。
顧仁說,企業打造的是“體系化和規?;?rdquo;的研發,而非碎片化不成體系的研究。企業研發包括技術研發平臺和產品開發平臺,前者專注于前沿技術的創新型研究,后者則致力于產品的功能、性能創新提升和技術的整合。這樣,既能上接尖端和前沿領域的“天線”,又能下接“地氣”落實到產品革新中。如今,每年企業申報超過50項知識產權,現擁有專利申請及授權近400項。
目前,常州宏大已經成為國內最具規模、最具實力的專業從事紡織印染智能化在線監測和生產過程智能信息化管控系統產品研究與制造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工信部“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國家印染數字化系統技術研發中心、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印染機械分會會長單位。

智能圖像整花整緯機
人工智能助力“源頭減排”
提起“節能減排”,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可能是如何在生產過程節約能源、如何在后端的排放做功夫。而顧仁則給出“源頭減排”的概念。他認為,幫助紡織印染企業提高一次成功率,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收益,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然而,這樣的效果需要依托“工藝數字化、執行智能化”來實現。“例如面料怎么洗、洗幾遍,應當通過關鍵指標來界定,這就需要監測染液的離子含量濃度、PH值。”顧仁認為,只能將工藝量化,才能實現生產過程的科學管控。
目前,紡織行業生產過程仍然大量依靠人的經驗,借助人工智能在生產過程中不僅能實現減少用工,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還能降低對操作人員的技術依賴,從而超越人的一般經驗,形成更科學、精準的數據,從而為生產過程進行決策支撐。

智能織物克重在線檢測儀
現今,人工智能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成為中國和歐美國家搶奪科技制高點的關鍵領域。顧仁認為,未來,印染行業一定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而常州宏大已經在智能化自動化領域深耕30年時間,早期已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也積累了豐厚的對行業的理解、對需求的把握,未來,必將迎來廣闊而光明的發展前景。